邵陽新聞網11月22日訊(記者 吳珺 通訊員 王翔)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出爐。中國科學院共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共選舉產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4名邵陽籍專家當選,謝道昕(新邵)、王赤(隆回)、戴永久(武岡)當選為科學院院士,劉少軍(武岡)當選為工程院院士。
王赤,1967年2月出生,籍貫邵陽隆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中國與歐洲空間合作中方首席科學家。在太陽風大尺度結構和太陽風與地球磁層相互作用等國際科技前沿領域,做出一系列有原創(chuàng)性和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目前擔任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負責人,“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wèi)星計劃”(SMILE)中方首席科學家,嫦娥四號工程副總師,嫦娥五號和火星探測有效載荷負責人。主持的科研項目主要有美國宇航局(NASA)客座課題,創(chuàng)新團隊和國際合作伙伴計劃”,基金委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重點項目和科技部973項目等。
2000年至今,王赤院士是中科院空間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4年起擔任中心副主任,并兼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7年12月起,擔任中心主任。
謝道昕,1963年1月生,籍貫邵陽新邵,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教授。在植物激素研究中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原創(chuàng)性闡明了兩類重要激素的受體感知機制,并系統(tǒng)地研究了一類激素的信號傳導機制。發(fā)現(xiàn)了植物抗性激素茉莉素的受體感知機制,揭示了茉莉素調控植物抗性和育性的信號傳導機制;闡明了植物分枝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感知機制,研究成果入選2016年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和Science Signaling評選的國際生物信號傳導領域重要突破。
戴永久,1964年11月生,籍貫邵陽武岡市,中山大學大氣科學院教授。2001年成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2年進入北京師范大學工作,同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氣象學獎;2016年進入中山大學工作至今。他長期致力于陸面過程機理與模式研究、陸面模式與氣象/地球系統(tǒng)模式耦合及其應用。創(chuàng)建了三個陸面模式 (IAP94, CLM, CoLM);建立了與模式相匹配的完備的全球陸面數(shù)據集;建成了集模式、數(shù)據集、參數(shù)優(yōu)化、資料同化和高性能計算為一體的陸面模擬系統(tǒng)。
劉少軍,1962年出生,籍貫邵陽武岡市,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劉少軍主持研制出源于遠緣雜交的同源四倍體魚、改良異源四倍體魚、同源二倍體魚品系和異源二倍體魚品系等可育品系,并用之結合染色體倍性操作技術研制了在生產上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優(yōu)良三倍體魚和二倍體魚。其中,湘云鯽2號、鳊鲴雜交魚和雜交翹嘴魴3個新品種獲得農業(yè)部水產新品種證書,他用倍間交配方法大規(guī)模研制的具有不育、體型美觀、肉質鮮嫩、抗逆性強、生長速度快、小刺少等優(yōu)點的優(yōu)良三倍體魚在全國推廣養(yǎng)殖,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
其父劉筠教授是已故著名魚類繁殖和育種專家,于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父子兩代30多年接力科研,“院士父子”傳為科研界佳話。